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圖為重慶舉辦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愓吹堋z
中新網重慶9月29日電 (記者鐘旖)重慶29日在當地舉辦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幸軍在會上透露,作為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現有2.6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48.3萬件可移動文物,形成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為主體的重慶歷史文化體系。
幸軍介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主動考古、基建考古、三峽考古“三箭齊發”,石窟寺考古、科技考古、公眾考古快速發展,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考古工作裝備質量進一步提升,機構、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設進一步深化拓展。
在主動性考古方面,重慶堅持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近十年來累計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30余項。其中,渝中老鼓樓衙署遺址、合川釣魚城范家堰遺址先后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基建考古方面,重慶將建設工程文物保護和考古許可納入重慶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一站式服務,形成一個窗口、一張表單、三張審批許可的“113”工作體系,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省(直轄市)級區域文物影響整體評價試點;同時,全面推進中心城區社會投資項目“用地清單制”改革,將考古工作列入土地供應的前置條件,初步確立了“先考古、后出讓”協商機制,完成重慶市內65個國家級、市級高新區、開發區、產業園區開展工程建設區域文物影響整體評價,累計完成大型基本建設工程考古項目264項。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三峽大遺址和消落區考古兩大主題,重慶累計開展三峽后續考古發掘147項,完成發掘面積13萬余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標本3.3萬件(套),有力支撐了奉節白帝城、巫溪寧廠古鎮等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效充實了庫區文物資源。
與此同時,重慶市的石窟寺考古走在全國前列、科技考古方興未艾、公眾考古形式多樣、機構和隊伍不斷壯大。
幸軍特別提到,當前,重慶市考古事業蓬勃發展、全面開花,多學科協同應用,“一體化保護”理念的形成,主動意識與課題意識的提升,形成了鮮明的重慶考古特色和風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