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新社北京4月7日電 題:探訪元代京杭大運河北端水源:一池清泉潤百年
中新社記者 徐婧
沿北京頤和園西側的玉泉山向北約40公里,有一眼“復活”了的白浮泉。它位于新建成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內,泉水汩汩流淌,遺址上九龍池的“龍泉漱玉”景觀重現。
圖為北京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內的白浮泉遺址-九龍池。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700多年前,為解決漕運難題,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提出白浮引水方案:修建白浮堰導入甕山泊(頤和園昆明湖前身),再匯入積水潭,與南來的河道相接成為通惠河。自此,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白浮泉成為元代大運河北端上游水源。
記者在與泉水相鄰的龍山山麓看到,山花爭相開放,白鷺在林間棲息。昔日通過漕運滋養京城百姓的白浮泉,成為市民家門口的親水休閑地。
北京近年來實施了系列舉措保護運河、挖掘運河文化。2021年發布的《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提出,圍繞大運河建設將打造文化之河、生態之河、發展之河、民生之河、融合之河;北京將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推進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與周邊環境風貌、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規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
圖為北京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總規劃面積為63.16公頃。其中,公園一期工程總占地面積11.6公頃,將于4月8日開園。這座公園不僅是一處遺址,園內文物古建在重現風貌的同時,也注重傳承歷史文化。
北京市昌平區博物館原館長邢軍介紹,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內主要有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都龍王廟等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元代的都龍王廟曾是著名的祈雨場所,正殿內兩側墻上繪制的壁畫在2020年得到了修復;現今的白浮泉由“白浮之泉”碑亭和九龍池兩部分組成,這座碑亭是1989年在原址的基礎上仿建的;碑亭內,石碑上刻有侯仁之撰文的《白浮泉遺址整修記》,“昌平沿山一帶多有流泉,其為利之溥與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字樣清晰可辨。
圖為北京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都龍王廟正殿內的壁畫。中新社記者富田 攝
白浮水與運河的故事始于元代,流向未來。在公園鷺影臺景區,沿路擺放著觀鳥愛好者在昌平地區拍攝的攝影作品,游人在此可觀鳥更能識鳥。公園內龍山東麓的龍泉禪寺,現已被建設為大運河源頭歷史文化展,通過“大都初興覓水源”“龍泉北導濟漕運”“通惠舟楫壯帝都”三個展廳介紹白浮泉建設的始末及對后世的影響。
“北京水系的基礎從何而來?”“白浮泉的獨特景觀是什么?”……記者看到,互動大屏上共有32個問題,點擊問題便可自動播放答案;在引水濟漕體驗廳的沙盤,依次點亮各泉水后,一條完整的白浮甕山河引水工程線路就將呈現在人們眼前。展覽通過科技手段與游客互動,展現白浮泉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承載。
龍泉禪寺最北端的房間是龍山書院研學教室,主要用于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研學和讀書會活動。北京昌平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吳振平介紹,第一期讀書會將于8日啟動,屆時,文物專家將帶領同學們閱讀一本運河文化的書籍。
在龍泉禪寺內的“源上源”咖啡吧,以“龍興好運”為主題的文具、日用品、裝飾品等文創產品供游客選購。吳振平表示,隨著大運河沿線區域協同發展的愈加深入,該集團還將對接北京市通州區大運河文化資源,共同彰顯大運河文化帶在文化傳承、生態環境、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和帶動區域合作方面的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