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新網北京4月13日電 (韓冬野 李牧 湯睿于里涵)清華大學建校112周年之際,清華大學揭牌成立“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研究院”(簡稱“移植仿生院”),由著名肝膽外科和肝臟移植專家董家鴻院士擔任院長,將推動器官移植臨床醫學與清華優勢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建設臨床驅動型與超學科融合式卓越器官移植中心。400多名海內外專家圍繞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的國際前沿問題展開深入學術研討。
今天,記者從清華大學了解到,在國家有關部委的關懷指導下,清華器官移植臨床學科踔厲奮發,為研究院提供堅實的臨床支撐。自2018年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先后獲得全部六種實體器官移植資質,構建起以肝臟移植為引領,肝、腎移植高質量快速發展,心、肺、小腸移植特色化全面發展的高水平器官移植中心。除各類常規器官移植手術,中心還開展包括極危重超低體重嬰兒親體肝移植,雙供肝活體肝移植,慢性移植物失功再次肝移植,肝腎聯合移植,自體小腸移植,以及國內首例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等復雜疑難手術。為開展高質量醫學研究,業已建立起了國家肝膽疾病標準數據庫和清華大學臨床生物樣本資源中心。器官移植臨床實踐仍面臨諸多挑戰和科技瓶頸,研究院的成立,將為突破臨床醫學難題注入新動能。
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回顧了學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辦學理念并指出,當前處于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健康中國的關鍵時期,清華大學正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模式,清華醫學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移植仿生院成立于這個大背景之下,要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為解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問題作出清華貢獻。
中國工程院三局局長高戰軍表示,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再生醫學是當今醫學研究的重點前沿領域,清華大學引領性地提出臨床驅動型醫工結合式的新醫科發展模式,希望移植仿生院的建設能推動產出系列重大創新性成果,惠及中國眾多終末期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顧問委員會主席黃潔夫表示,清華大學的臨床器官移植已經展示出雄厚的技術實力,醫學學科特別是在醫工結合的基礎上,從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上發力,是醫學發展最好的突破口。希望充分利用和支持清華移植仿生院這個平臺,為發展國家器官捐獻移植事業作出清華貢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曹雪濤指出,清華大學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的交融,特別是在前沿領域和高端醫療技術實現醫工合作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新醫科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標志性的成果。器官移植是醫學領域的重大前沿技術,是一個國家醫學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清華大學成立移植仿生院,錨定這個尖端醫學領域勠力深耕,是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國家戰略的務實舉措,也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應有之義。希望學校繼續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進一步整合優質學術資源,系統集成,創新突破,著力破解制約中國器官移植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助力國家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移植仿生院院長董家鴻表示,移植仿生院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國際科學前沿建立的清華大學校級實體科研機構,匯聚了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精密儀器、材料科學、數智科技、醫療管理和醫學法學等多個交叉融合的學科群,將以臨床驅動型與超學科融合式新醫科發展模式,著力攻克制約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和技術瓶頸問題,打造引領全球的移植與仿生科技創新高地以及國家行業治理的高端智庫。目前,研究院已經確定了六大研究方向,包括移植生物學,移植腫瘤學,器官再生修復,器官仿生工程,組織工程,移植倫理與法治。
當天,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OPO人員職業發展與關愛專項基金項目啟動。
在“清華大學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國際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地的400余名專家學者,共研前沿醫學。論壇特設的“器官移植院士論壇”環節,六位重量級院士先后進行主題報告;“器官移植國際前沿論道”環節,海內外專家圍繞器官移植領域的前沿問題進行學術分享。此外,海內外專家共研“器官移植社會治理”“器官移植基礎與臨床”“器官再生與仿生”“器官移植圓桌論壇”等熱點問題,為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