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南海之濱,博賀灣畔,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建設迎重大突破。
12月26日,東華能源(茂名)烷烴資源利用項目一期(1)(以下稱“東華能源項目”)全面轉入試車階段,儀器通電、通水、通氣后進行儀表、閥門等調試,各裝置流程陸續打通,將逐步從單機運轉過渡到聯動試車。
“試車就是要去解決問題,讓裝置設備、儀表逐步適應真實生產的情況?!睎|華能源(茂名)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燦乾表示,試車標志著項目從設備安裝轉入調試階段,再向建成投產邁進堅實一步。
這是一件舉全市之力去干的大事。東華能源項目從開工到建成試車僅用19個月,遠小于同類裝置平均24個月的建設周期,創造了制造業轉型的“茂名速度”。
項目全面轉入試車階段
東華能源項目依茂名濱海新區吉達港區而建,主要的產品加工路線是利用東華能源進口的丙烷資源,采用丙烷脫氫(PDH)技術路線獲得丙烯和氫氣,再進一步加工得到聚丙烯(PP)。
在東華能源項目施工現場,丙烷脫氫(PDH)裝置塔機高聳,管廊蜿蜒,各類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試車正在多區域同步進行中。
承擔著整個試車電力供應保障的220kV總變電站里,3名工人在監控室屏幕前嚴陣以待,但最緊張的時刻已經過去。此前12月15日,該變電站一次性送電成功,讓項目裝置全部“觸電”。
“全線電通是試車的關鍵和前提,有效保障了項目如期建成投產?!睎|華能源(茂名)有限公司設備部電氣經理李秀文介紹,根據前線試車進度,監控室能按照指令通電、斷電,完成調試。
據介紹,目前低溫罐區已開始氮氣置換除氧除水,做進料準備工作,氮氣置換共3臺,已完成1臺,管廊鋼結構安裝完成99%,管道試壓完成100%,設備安裝完成100%,爭取2023年1月10日完成驗收。此外,計劃2023年2月15日引入丙烯后先行開車投用聚丙烯裝置。
新賽道全速跑出新紀錄
茂名靠石化制造業起家、發家,也必須靠制造業當家、興家。
打造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是茂名加快石化產業第四次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而要在綠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賽道上成為“并跑者”和“領跑者”,早謀劃早建設顯然刻不容緩。
2019年9月16日,茂名市政府與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投資協議》。七個月后,東華能源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創下茂名市近年來首個千億級重大項目落地開工的最短時間紀錄。
開弓沒有回頭箭。三年來,東華能源項目建設克服了9輪本土疫情和13個臺風天氣、惡劣海況等持續客觀因素影響,開創國內同類項目最快建成試車奇跡。其中,項目建設的1套60萬噸/年丙烷脫氫(PDH)裝置建設歷時19個月,是整個丙烷脫氫(PDH)行業內建設最快的,裝置施工難度最大的7層反應框架僅81天封頂,更是打破了行業最高歷史紀錄。
東華能源項目自建配套茂名港吉達港區兩個5萬噸級(GT)液體散貨碼頭,全程外海作業,且無任何掩護,創造了國內同等規模、無掩護條件下外海施工的奇跡。該工程已經于2021年5月開工,預計在2023年1月25日建成,歷時不到21個月。
作為碼頭至后方產業區的物料通道,東華能源項目還配套建設海上公用管廊,全長約4.3公里,寬度16米,期間為保證項目施工安全、質量和進度,修建了長達3.3公里的臨時鋼棧橋,工程量之大在同行業中少有,建設質量和速度在行業中也屬于前列。
目前,東華能源一期(I)項目、配套庫區、碼頭和管廊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聯合調試和同步辦理驗收工作。
世界級化工園區從無到有
自2019年東華能源項目落地茂名以來,經過數千人日夜兼程奮戰,一個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正從曾經的荒灘之上崛起:丙烯腈、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基地項目相繼落地;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全線貫通7.8公里的園區主干道吉達大道;日供水能力8萬方的吉達港供水工程,解決了工業用水問題;日處理能力1.25萬方的污水處理廠、消防站建成投用……
從一個項目到補鏈延鏈,從一片荒灘到路、水、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全面推進,茂名舉全市之力建設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力爭兩三年內打造一個綠色化工千億級產業集群,助推茂名由石油化工向綠色化工轉型升級。
堅持抓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重點發展“丙烷-丙烯-聚丙烯”產業鏈,打造以聚丙烯、碳纖維、復合材料為核心的特性新材料產業;利用丙烯、液氨等原料,布局“丙烯腈-聚丙烯腈-碳纖維-汽車輕量化新型材料”產業鏈,促進新材料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據了解,依托吉達港區和疏港鐵路等交通優勢,以及“南方油城”化工產業優勢,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產值力爭2025年達到250億元。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鄒祥亮
【通訊員】卓劍斯 崔活
【圖片】張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