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來源:整理自11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原標題:《黑土地上,新農人鋤禾記》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聰、魏弘毅、楊思琪、王鶴
脫口秀里說“宇宙的盡頭是東北 ”由此類推東北的“盡頭” 就是大片的金黃田野
黑土地上的大豆田。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聰 攝
從太空俯瞰地球東經125度到127度北緯44度到49度的地方是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的中國東北黑土地
在過去幾年里學成歸國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姑娘“娶妻隨妻”從河南搬來的“東北女婿”還有從各大城市、從各自崗位上返鄉創業深翻黑土地、扎根田野間的年輕人……在“宇宙盡頭”擁有了統一的身份 東北新農人
90后東北新農人邢碧玉在田間查看大豆長勢。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聰攝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看這些新農人如何用自己的努力
證明東北黑土地不只是“宇宙的盡頭”
更是“人生的舞臺”
我們從他們當中選出了幾位“種米姑娘” “米雪新農人” “姚瘋子”……
他們不是脫口秀舞臺上的流量明星卻憑借自己的勤勞汗水和互聯網技術 讓千百年來“鋤禾日當午”的傳統農業模式呈現出顛覆式的創新變革為農村帶來新機、為農業引來“流量”
不肯“踏實兒”當老師的三孩媽媽如今是最帥氣的“種米姑娘”
“你就穩當兒地
踏實兒地(東北話)當老師!
農活很辛苦
市場也不是那么好做!”爸爸的勸阻在“犟”閨女陳雨佳這兒被判定“無效”她要回家鄉、回農村誰也攔不住這個皮膚黝黑的“90后”一頭利落短發走路帶風,盡顯帥氣看不出是三個孩子的媽
出生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的陳雨佳如今被村民稱為“種米姑娘”
黑龍江省寧安市,陳雨佳在田里查看稻谷晾曬情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魏弘毅攝“市面上那么難吃的米還能1斤賣出幾十塊、上百塊的價 我們這么好的米卻只能20斤、50斤地賣我想回鄉,幫助村民們賣大米!”憑著這股子倔勁兒她把城市里有編制的高中體育老師工作一辭在2017年回鄉種大米
渤海鎮雖然不比“大城市”鐵嶺有名氣卻是“石板大米”的正宗產地億萬年前火山爆發巖漿流淌凝固形成玄武巖地溫比一般稻田高出2-3攝氏度加之鏡泊湖的優質水源灌溉這里水稻生長環境極為優越
“黑龍江不缺農民,但是缺會營銷的新農人;村里不缺好產品,但是缺好銷路”從抖音直播帶貨到擴大有機種植面積再到養殖稻田鴨和稻田小龍蝦……陳雨佳干得風生水起
陳雨佳的女兒在玩稻田里撈出的小龍蝦。受訪者供圖她注冊成立的公司已經吸引兩名“90后”一名“80后”投身鄉村讓鄉親們的好米 從“宇宙盡頭”走向天南海北
因為愛情而來的“上門女婿”決定留在“米雪飄香”黑土地
2015年,河南小伙杜坤鵬為了愛情追到“宇宙盡頭”結束了他的北漂生涯
這年春節前夕女朋友張雪老家有事急等著用錢可秋收新下的米還沒賣出去為什么品質上乘的五常大米會銷售難?
出生在五常大米產地的張雪為了破解 “好糧愁賣”決定返回家鄉卻遭到父親強烈反對
“在大城市,就是撿垃圾也是城里人!”父親的話不僅沒擋住她甚至還招來了“上門女婿”
張雪在直播間內做直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魏弘毅攝如今在張雪的直播間各式各樣的直播設備裝了整整一箱子從做直播、談客戶拍短視頻“段子”做起張雪現在開始嘗試認養模式在收益覆蓋農民成本的基礎上 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管理認養地塊實現從田間到餐桌雙豐收
在短視頻“段子”里妻子張雪的身份是“米雪新農人”杜坤鵬則經常扮演 “被老婆拐到東北的河南人” 視頻里的“人設”當然以玩笑的成分居多在現實中從發展農文旅融合到修建親子莊園他對兩口子的事業 有著一整套規劃和想法
在張雪老家,五常市衛國鄉長安村,水稻種植戶在收獲糧食。
或許是在因為愛情辭去北京工作的那一刻或者是從車站把一袋一袋的大米“生扛”到兩人門市鋪的那一刻杜坤鵬早已決定留在這片黑土地在他看來,自己的命運早已和這片黑土地緊緊捆綁在一起 正是這片黑土地在幫助他和愛人完成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成長
姚宏亮在田里查看水稻長勢。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魏弘毅攝給稻田貼膜的“姚瘋子”讓“趴窩一號”成為 “傳奇”
宇宙里有沒有外星人?誰也說不清楚但在“宇宙盡頭”村民們發現一個給田里“貼膜”的“外星人”
故事要從2003年說起那年哈爾濱市延壽縣小伙兒姚宏亮的父親生病大學畢業后在深圳工作的他辭職回老家不經意間發現地里飄來一片裝肥料的編織袋被袋子壓住的一小片稻田一點雜草也不長
于是他開始在自家田里做實驗給稻田“貼膜”讓土地不長雜草從而保障糧食生長周圍的鄉親從來沒見過人給地里“貼膜”覺得碰到了“外星人”
有人說他“狗長犄角——盡整羊(洋)事兒”還有人拿他打趣
“你挺有先見之明啊
知道這稻子要趴窩(東北話,倒伏)
怕稻穗粘上泥,特意鋪些膜!”“姚瘋子”的外號和他的“趴窩一號”從此“名聲在外”
“姚瘋子”不僅鉆研覆膜有機水稻栽培技術還自制農機實現覆膜插秧一體化為了不妨礙別人家正常插秧 他總是等別人插秧完了才到地里組裝機器開始干活兒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延壽縣,姚宏亮羅翠華夫婦的大米加工車間。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魏弘毅攝沒想到他一門心思搗鼓出來的“覆膜田”不僅增收還獲得了專利如今姚宏亮的合作社真的在當地闖出了大名氣 合作社有430多戶社員負責經營1.2萬畝高品質的有機水稻“趴窩一號”成了“宇宙盡頭”的“傳奇”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農機正在進行翻地整地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魏弘毅攝
宇宙或許沒有盡頭新農人腳下定有奔頭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一組數據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已超過1100萬
根據綜合測算一個返鄉創業項目平均可吸納6到7位農民穩定就業提供17個靈活就業崗位這一系列變化背后是新農人對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重塑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農機正在收割玉米。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魏弘毅攝他們深耕沃土,通曉農技是網絡達人,具有互聯網思維他們推動發展集約經營農村電商、農文旅融合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新元素
“米雪新農人”張雪行走在家鄉的稻田里。 受訪者供圖
他們的選擇是基于自己夢想與價值的實現更是基于對這個時代的信仰是期盼百姓致富的樸素情感更是希冀“糧食穩,天下安”的美好愿景
陳雨佳拍攝的家鄉上官地村的田野。受訪者供圖無限漫長的時間沒有盡頭的宇宙 對一個生命個體來說也許是永遠無法丈量的維度然而這些新農人們 卻在腳下的每一寸黑土地上找到了他們存在著、生活著、向前奮斗著的意義
監制:姜錦銘 | 責編:劉小草、吉玲、劉夢妮、雷琨、趙岑 | 校對:饒小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