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講述人:寧夏中衛市海原縣委網信辦派駐海原縣甘城鄉武塘村第一書記 蘇秀龍
積雪融化,萬物復蘇,一片欣欣向榮。帶上換洗的衣服,揣上記事的本子,備上常用藥品,回我派駐的村莊。從甘城鄉武塘村的駐村隊員到后來的第一書記,不知不覺我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堅守了整整九個年頭。
回想起剛駐村的時候,最大最難的問題莫過于“豐衣足食”,當時村上沒有食堂,只能自己做飯,就連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要到百米之外的農戶家中去提。沒想到自己堅持了下來,吃住在村上,躬身于田間地頭、農戶家中……最終,我們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現在又前進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白天奔波在田間地頭、村組巷道,晚上伏案整理資料,常常忙得不亦樂乎。武塘村的溝坎地頭、場院堤壩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武塘村儼然成了我的“第二個家”。閑暇之余,我喜歡用一桿豎笛、一把吉他或手風琴來放松一下心情。隨著一陣悠揚的旋律響起,武塘小學的同學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吸引住了,絡繹不絕地來到村部大院,有的學生試著跟唱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看著同學們好奇的眼神和興高采烈的樣子,我來了興趣,彈著琴和同學們一起合唱了好幾首,直到上課鈴響起,同學們才戀戀不舍、意猶未盡地回到了校園。
第二天一大早,學生自發來到村部。正在打掃院落的老馬喊道:“蘇書記,這些娃娃又來了,你看咋辦呢?”我興奮地扛起手風琴徑直走向校園,和同學們一起熱鬧起來。
同學們喜歡唱歌,更加好奇于未見過的手風琴。學校的馬德科老師拿著手機左拍右攝,和同學們一樣興奮,他說:“我們學校如果能有個手風琴或鋼琴就好了,再配個音樂老師就更好了,娃娃確實愛這個?!边@句話說進了我的心里。紅色歌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我想,不妨由我來當這個音樂老師,教孩子們唱歌。我和同學們約定,每周一三五一起練嗓子唱歌,練好后給全村人表演。
去年6月,一條題為“駐村第一書記與孩子們的紅歌情緣”在云端中衛客戶端發布。視頻中,同學們手舞足蹈、天真爛漫、好奇滿滿的樣子,無不讓人為之鼓舞、動容,仿佛將大家一下子拉回了那個懵懂的少年時代。幾天后,海原縣融媒體中心又以“蘇秀龍:播撒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為題在縣電視臺播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量點贊和轉發,不少媒體平臺轉載評論,我一度成為海原縣的“網紅第一書記”。上級組織對我給予肯定,認為這是對新時代文明實踐最好的腳注。
山里孩子的文藝生活太過貧瘠,就像這片焦渴的大地急需一場春雨的浸潤和滋養一樣。我暗下決心,要把教孩子學習手風琴和唱紅色歌曲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一項活動堅持下去,帶領祖國的花朵在文藝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采訪整理)